北京时间12月5日晚
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
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下简称《急需保护名录》)
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以下简称《代表作名录》)
黎族青年们身着不同方言区的黎锦服饰。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成功“转名录”,是海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精神的生动实践。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在我国尚属首次,在国际层面也不多见,标志着海南在非遗保护工作和黎锦技艺保护传承高质量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体现了我国履行责任和兑现承诺的大国担当,坚定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01
夯实保护传承基础
为世界非遗保护贡献“中国方案”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已有3000多年历史,其代表性产品被称为“黎锦”,黎锦被誉为“中国纺织史的活化石”。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领导小组,省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和九个民族市县分管副县长为成员,对全省黎锦技艺保护工作统一领导,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保护措施。
黎族阿婆用腰织机织黎锦。
非遗保护写入党代会报告。2022年,海南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传承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黎族苗族文化和海洋文化,保护和利用好东坡文化、海瑞廉政文化、“船型屋”等文化遗存,积极推进“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世界双遗产申报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认定、管理和传承所建设。
提供有力法治保障。2022年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定》,围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这一主线,坚持立法与非遗保护精准有效衔接,充分吸纳和体现近年来形成的一系列有效经验和做法,从完善非遗保护体系、加强非遗传承传播、促进非遗的合理利用等方面作出了有海南特色、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具体规定,为推动解决非遗保护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提供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加强政策支撑保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海南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制定了《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管理办法》,以及《海南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为海南非遗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建立科学保护体系。2012年起,海南出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导论》等书籍,出版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容亚美等人口述史,制作完成的《织锦上的黎族》《别样的黎族文字》等大型黎锦技艺纪录片被国家图书馆和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积极开展黎锦保护性设计应用研究,完成了国家艺术基金“黎族絣染技艺传承创新人才培养”等项目。常态化举办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研修培训班,选派优秀非遗传承人赴省外高校进修深造。
……
黎锦絣染技艺。
海南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法论指导下,走出了一条现代治理、活态传承、弘扬壮大的非遗保护发展道路,为世界贡献出“中国方案”。
02
坚持“活态”传承
传承人从不足千人到超过2万人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文化和旅游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社会各界自觉参与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和传承的热情日益高涨,进一步激发了非遗的新动能。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强调,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海南将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发展等工作有机结合,推动海南非遗保护传承取得新突破、进入新阶段。
身着黎锦传统服饰的孩童。
加强区域性整体保护。2023年,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出台《海南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通过33条具体条款明确了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思想、设立程序、责任主体、建设内容和管理措施。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赖以孕育、滋养、发展的人文和自然生态环境加以系统性保护,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
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联合省人社厅和省乡村振兴局印发了《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围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等传统工艺推进非遗工坊建设,由输血式的外力扶持逐渐转变为造血式的内生发展,运转效能不断提升,以黎锦等为代表的非遗相关产业,成为五指山等民族市县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就通过传帮带,带动周边市县的织娘一起完成大量生产订单,被文化和旅游部入选全国30名传承人“云探店”,在全国范围推广宣传。
建立黎锦原材料生产基地。为保证黎锦纺织原材料的供应,海南在东方市等地共建立了148亩的原材料生产基地,采用“政府投资,企业承包”的形式,种植海岛棉、苎麻、假蓝靛、黄姜、山蓝、落葵、苏木等黎锦原材料作物,并严格按照传统种植方法进行培育,确保作物的品质和传统特色。此外,各地传承人、合作社还分散种植了多种黎锦原材料,据统计,全省黎锦原材料种植面积累计近400亩,为黎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探索非遗产业化发展。海南坚持传统技艺与当代时尚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培育优质企业,大力发展黎锦产业。通过企业化内部资源复制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保护传承,将传统传承模式演化为产业化、标准化的传承模式,激活技艺自身“造血”功能,扩大黎锦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推动黎锦融入群众生活,真正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促进非遗“活态”传承。海南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搭建黎锦设计师及设计服务平台,整合国内高校设计师、社会知名设计师资源为全省黎锦企业、工坊和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提供符合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设计和产品定制服务。36家黎锦企业、工坊、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成立了黎锦产业联盟,获得授权免费使用设计师平台设计的作品,进一步增强了黎锦文创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和竞争力。目前,全省黎锦产业欣欣向荣,行业的头部企业一年营收达千万元,产品远销海内外。
身着黎锦服饰的黎族妇女。
加大财政投入、完善保护机制、增设非遗工坊、建设产业联盟、建设原材料基地……如今,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已从2009年时的不足1000人到2万多人。此外,全省100多所中小学开展了该项技艺实践课,白沙、琼中、保亭、昌江、陵水、乐东等地建成黎锦技艺传习馆和16个传承村,积极通过“非遗进校园”“研培计划”、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等方式,整合多方力量,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这一系列保护成效,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成功“转名录”提供了坚实基础。
03
在国际舞台绽放异彩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近年来,黎锦更是多次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2023年4月,意大利米兰国际设计周举办中国海南黎族文化交流活动,现场表演黎锦服饰秀,赢得了满堂喝彩;
2023年6月,“根与魂——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澳门惊艳亮相,黎锦秀在“大三巴”牌坊前吸引了众多国际游客的目光;
今年5月,黎锦的风采更是跨越重洋,在马耳他、德国、保加利亚等三国举办“南溟技忆 百卉千华”——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欧洲三国巡回展,在国际传播中反响强烈;
今年9月,五指山的黎锦走进巴黎时装周的秀场,受到国际时尚界的关注……这些密集的文化交流活动和积极的宣传效果,极大地提升了黎锦在全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海南还连续举办了四届以黎锦技艺为核心的,全国区域性非遗品牌活动——“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每一届都吸引全国各省(市)文旅厅局广泛参与,活动得到了文旅部非遗司的肯定和支持。
15年来,海南扎实推进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系统性保护工作,整合政府、企业、高校和传承人等多方力量,通过与教育融合、与设计结合、与旅游融合,使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在得到有效传承的同时,焕发现代审美,走入更大范围的生活视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符林早。
今年4月,第六批国家级传承人评定结果公示,海南增加13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包括2名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目前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共有3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不含正在公示中的2名)、25名省级传承人。
当前,海南正在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转名录”的成功将作为国际非遗保护经典案例、黎锦将作为重要的国际文化传播品牌,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力量。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成功“转名录”后,如何继续做好下一步的工作?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南省将加强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的履约要求,进一步健全保护传承体系,全面提升保护传承水平,加大国际国内传播力度,让黎锦成为中国海南自由贸易港的靓丽文化名片。
从濒临灭绝走向繁荣发展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用了15年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黎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已经传承3000余年。掌握该技艺的黎族妇女在20世纪50年代约有5万人,到20世纪70年代数量减少了一大半,2009年时人数已不足1000人,且多为年过七旬的老人。这项技艺的传承一度陷入危机,濒临灭绝。
2006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名录》。随后,省委、省政府对这一技艺的保护高度重视,各级政府部门先是开展了大量的普查与保存工作,其后又从多方面推进传承发展。如今,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已增至2万余人。
据悉,该遗产项目是海南省黎族妇女利用棉、麻等天然纤维制作衣物等生活用品的传统手工艺。在认识和利用植物纤维、染料的长期实践中,黎族妇女逐渐发展并形成了由纺、染、织、绣四类技艺构成的完整体系。以此制成的纺织品,如贯首衣、被单、筒裙、头巾、花帽、壁挂等,统称为“黎锦”。
目前,海南正在拟制《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5—2029年)》,争取到2029年,全省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传承发展体系更加健全,保护传承水平全面提升,产业化发展更上台阶,国际国内传播更广泛更深入,成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亮丽文化名片。
“转名录”
意味着该遗产项目
因经过保护、发展而壮大
存续力不断增强
不再濒临灭绝
这个成就了不起!
黎 锦 印 迹
2009年
10月1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海南省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成功申报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2010年
8月20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成立海南省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领导小组的通知》,加强对“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2011年
8月15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五年规划(2011—2015)》印发。
2017年
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第一个四年履约报告已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议通过。
2019年
9月6日—9月12日,由省政府指导,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黎锦经纬记:守护与传承——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与传统游戏、方言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在法国巴黎举办。
2021年
5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2023年
5月—10月,文旅部拟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申请。
2024年
12月5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新闻多看点
东方三代织娘的匠心与坚守
黎锦织梦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意味着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进一步提升了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如今
通过传承保护不断创新
国内外展示活动相继举办
古老黎锦逐渐融入现代生活
走向时尚化、年轻化、国际化
日益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在东方东河镇玉龙村,符仁玲(右一)和妈妈(中)还有外婆在家里织黎锦。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元才 摄
越是靠近玉龙山、俄贤岭和热带雨林,越是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近日,走进位于东方市东河镇玉龙村的东方东河白玲黎锦农民专业合作社,只见2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内,摆放着各种黎锦创意围巾、披肩、桌旗、改良款黎锦旗袍以及黎锦手提包、耳饰、帽子等文创产品。
黎锦文创。
该合作社负责人符现相席地而坐,腰上绑着织机,伸直双腿,踩紧经线木棍,然后用木棍和木刀,在经线之间编织不同颜色的纬线,创作丰富的图案。她正在加紧赶制客户订下的一套改良版黎锦服饰。“结合现代化审美,将爱情鸟、鹿、保护神等传统图案进行重新排列设计,并设置在后背、衣领、袖子等处,再创新搭配颜色,就有了不同风味。”她说。
此前,符现相的大女儿符仁玲曾穿着这套同款的黎锦服饰参加了“海南文化走进芬兰挪威俄罗斯”活动,受到当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从符现相的母亲开始,符现相三代人仍坚持织黎锦,不断改良黎锦产品,在带动村民增收的同时,更是将黎锦产品带到了俄罗斯、芬兰、挪威等国家,推向国际舞台。
01
小卖部变黎锦合作社
眼前这个装满琳琅满目黎锦产品的合作社,其实,其前身是一个小卖部。“改为合作社,最主要的原因是,织黎锦能赚钱。”符现相说。
46岁的符现相,像同村的许多黎族姑娘一样,从小就跟着家里的长辈,学习如何织黎锦。“很喜欢黎锦上面的图案,非常美丽,好看。”她说,自幼没读过什么书,却对织黎锦很是感兴趣。
8岁起,符现相就跟着母亲符拜贤祥学习织黎锦服饰和腰带。对于那时的她来说,织黎锦服饰就是为了自己有衣服穿,是生活的一部分,从没想过这项技能会给她带来收入,会改变她今后的生活。
符现相仍然清晰记得,母亲手把手教她织黎锦的场景:母亲把缠着线的织机绑在她的腰上,教她踩拉木棍、打纬刀,布料被两根木棍撑开,铺在腿上,木棍和木刀在彩线之间来来回回,鲜艳的图案、花纹落在布上,最终成为一件筒裙。
在织娘灵巧的手下,一根根纱线慢慢织成精美的黎锦。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元才 摄
成家后,为了支持家庭的开销、更好地维持生计,符现相在离家近的一个地方,租下门面,开起了小卖部。“当时,卖一些零食、杂货等,一天挣个20元左右。”她说。
虽然小卖部收益不多,不过勉强能维持生活,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没想到,黎锦还能卖钱,第一次就卖了几百元!”符现相现在回忆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2014年的一天,从东方八所来了一位收购商,到村里收购黎锦,一眼就看中了她织的黎锦壁挂。
此后,这位收购商还带着符现相参加展览活动,让她收获了一些订单,更是让她认识到黎锦很受欢迎,有市场。而真正让符现相决定开办黎锦合作社的,则是她生命中的另一位“贵人”。
“为什么不靠织黎锦的手艺和创意,开个合作社呢?”2018年,前来走访的扶贫干部吉家贵在小卖部里,看到符现相织的黎锦,来了兴趣。也就是这句话,一下子点燃了符现相的创业激情。
那一年,符现相把小卖部进行简单装修,将它变成了黎锦合作社,专门生产和销售黎锦产品。同时,她还吸纳本村的20多名黎族妇女加入合作社,带动她们增收致富。随后几年,在吉家贵的帮助下,她参加了许多展销活动,收获订单的同时,名气也越来越大。
02
守正创新改良黎锦产品
符现相的黎锦合作社目前年收入有20多万元。她织的黎锦,究竟有何魅力?记者在这个不大的合作社里,找到了答案:守正创新,推陈出新。
一幅名为《木棉花开》的黎锦壁挂,迅速吸引了记者的眼球。
40多个身穿黎族传统服饰的人、船型屋、椰子树、木棉树、牛……在长约2米、宽约50厘米的黎锦壁挂《木棉花开》上,黎族人有的在织黎锦、有的在跳竹竿舞、有的在喂牛、有的抬着猪、有的放着鞭炮等,人物场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黎锦人形纹。
这是符现相的原创、得意之作。《木棉花开》再现了黎族人民过大年三十、正月十五日、三月三、牛节等传统节日时的场面。她曾凭借该作品在2020年东方创业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她说,该作品需要花费5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每幅卖到1万多元,已经卖了5幅。
“喜欢什么,就想织什么,想把脑海中浮现的画面,通过黎锦表现出来。”符现相说,出于喜爱,她在几何图形、鹿、爱情鸟、保护神、蜈蚣等传统图案的基础上,创新设计新的图案。比如,织出了黎族百姓在东方俄贤岭游玩的画面、十二生肖的图文等。
与其他织娘不同的是,符现相不断构思创造,将东方的山水自然风光以及黎族的神话故事、黎族传统节日等文化元素,融入创作之中,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由于是新的图案,没有模板可以参考,她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拆了又拆,是常有的事。”她笑着说。每次构思,她总是盯着天花板看,想得入迷时,家里人跟她说话,她都听不见。
符现相还从传统黎族服饰中,汲取灵感和营养,重新对其图案进行排列组合,再加上善于颜色搭配,让她的黎锦服饰更加时尚、现代化。
“改良款的黎锦旗袍、大衣更受年轻人欢迎。”她说,根据客户反馈,她渐渐地在图案设计、长短大小、款式搭配、颜色搭配等方面进行改良,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改良款黎锦旗袍。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元才 摄
同时,为了保持黎锦的原汁原味,符现相坚持采用植物染色,利用假蓝靛、苏木、黄姜、落葵等植物染制的工艺,染出蓝、棕、黄、紫、红、绿等颜色的棉线。
而符现相的母亲符拜贤祥,尽管已66岁,在合作社订单多的情况下,也会接单。“母亲比较擅长织传统黎锦图案,织得又快又好。”符现相一脸自豪地说。
03
让世界看见黎锦之美
大女儿符仁玲于2020年辞掉海口工作后返乡,帮忙打理合作社的事务。
“小时候,就是把黎锦当玩具,后来10多岁,妈妈开始教我织黎锦,其实觉得织黎锦挺难的。”符仁玲坦言,选择返乡,是受到了母亲的影响。
“我想循着妈妈的路子,在文创产品设计上下功夫,让东方黎锦更有竞争力。”她说,她开发出了黎锦手提包、耳饰等一系列文创产品。
黎锦围巾。
返乡后,符仁玲经常带着合作社的黎锦产品,参加消博会等省内外的各种展销活动,在活动中展示织锦技艺,让世界看见黎锦之美。
2023年12月底,东方正式对外发布“东方织娘”品牌。该市“东方织娘”品牌首家展销店在东方大剧院开业。符仁玲和母亲符现相、外婆符拜贤祥均被授予“东方织娘”品牌共创计划合作伙伴称号。“合作社会给品牌运营公司提供黎锦产品,助力品牌建设。”符仁玲说。
2024年7月4日至5日,2024“东方织娘”电商体系建设项目——个人IP养成培训活动举行。
课堂上,来自该品牌运营公司——深圳市玲珑时空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的电商老师手把手地教符仁玲等织娘注册账号、拍摄视频、制作内容、上传发布、安装设备、开启直播等,让她们掌握电商操作流程,打开互联网宣传销售渠道。
“通过此次培训,知道了怎么做自媒体、怎么拍视频,有机会让更多的人认识我们的黎锦作品。”符仁玲说,她已注册“东方织女~玲”抖音号,发布合作社黎锦产品、织锦过程、染料制作过程以及个人生活分享等视频,吸引流量。
今年7月以来,品牌运营公司找来专业摄影师,跟拍符仁玲,通过镜头讲述她与黎锦的故事,并发布在专门注册的“黎锦三代人”抖音号上。
“非常期待!希望经过抖音号的传播,让更多人认识黎锦的美,收到更多订单。”符仁玲说,现在主要是吸引粉丝关注,后期会开始直播带货,搭上直播“快车道”,助力黎锦产业“出圈”。
来源:海南日报